焦慮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情緒,面對COVID-19疫情、上台演講報告前、開會檢討工作績效,你會感覺焦慮,好事情也會帶來焦慮,如:明天要出國旅遊、中秋節到了,要回家團聚、將與心愛的另一半步入禮堂或是家裡有新生兒到來,你會感覺焦慮。
內容目錄
Toggle焦慮如何產生?
焦慮是當我們面對「不確定」狀態,自然而然產生的情緒,等待考試放榜、等待抽血報告結果,因為結果不確定,你會感到焦慮,在焦慮情緒底下,更深層的情緒是「恐懼」。
當考試結果出爐,你名落孫山;當醫生告訴你,驗血報告結果不好;當公司發布人事命令,你是裁員名單之一,在結果確定後,面對接下來的生活,該何去何從,你會感到恐懼焦慮。
焦慮特徵會有哪些?
焦慮雖然看不見、摸不著,你卻可以清楚感受到它的存在。
心理上,你可能覺得緊張、煩躁不安、容易生氣或情緒不穩定
生理上,你可能心跳加快、血壓上升、手心冒汗、口乾舌燥、拉肚子或失眠
行為上,你可能坐立難安、零食一包接著一包嗑、失心瘋購物、不斷說話或異常安靜
如何緩解焦慮?
面對不確定結果,焦慮感是很難熬的,要如何與焦慮共處呢?教你3個焦慮放鬆技巧
辨別焦慮來源
第一步你可以辨別焦慮來源,當我們將不確定的威脅具體化時,有助於緩解焦慮。
例如,若是因為上台報告而感到焦慮,你可以問自己,
為什麼上台報告這件事情讓你這麼擔心?是擔心準備不夠而忘詞?擔心表現不好?還是擔心聽眾聽不懂?或是擔心睡過頭?
緩解行動
第二步,當你辨別焦慮來源,可以帶出緩解焦慮的「行動」。
例如,你為了即將上台報告而焦慮,焦慮的原因可能是擔心準備不充分而忘詞或表現不好,那你需要練習再練習、擔心聽眾聽不懂,那你需要修改簡報內容,讓演講內容更白話好吸收又或是擔心睡過頭,請同住家人提醒你或多設幾顆鬧鐘。
當你發現,你可以對你擔心的事情「做一些什麼」的時候,心裡自然會產生一種「控制感」,好像你面對讓你焦慮害怕的事情,你不是完全束手無策,你是可以「作為」的。當控制感提升,焦慮可以緩解許多。
想起自己念大學的時候,期中期末考試前,只要人坐在書桌前,明明應該要唸書,卻花費許多時間整理書桌,自己透過整理的行為,緩解考前的焦慮感。
(實際情況常常是因為花太多時間整理書桌,整理完後就累了………)
焦慮像是生活中的警報器,督促我們有所行動,以防範可能的威脅或危險。
「不作為」或「無法作為」經常是導致焦慮感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。
尋求心理師
第三步與心理師一起工作。
有些時候,你明明已經做了很多,也準備了非常充分,卻還是莫名感到不安焦慮。
有些焦慮的源頭可能與過往經驗有關,例如你小時候曾經在眾人面前出糗、被權威當眾數落,長大後你只要遇到公開演講,不管你如何準備充分還是焦慮,你擔心這一次又重蹈覆測。
長大的你,可能已經記不得你在怕什麼,但你的潛意識裡還藏著許多情節,不經意的時候就跑出來提醒你「有危險,要注意!」
你可以選擇和心理師一同面對,來發掘處理讓你焦慮害怕的源頭。
廣泛性焦慮症症狀
臨床上有一種「廣泛性焦慮症」,會出現以下情形
1. 至少在六個月期間,處於過度焦慮與過度憂慮的現象。有症狀的日子多過沒有症狀的日子。
2. 自覺難以控制自己的焦慮。
3. 焦慮跟憂慮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:
A. 坐立難安或感覺緊張或心情不定。
B. 容易疲倦
C. 無法集中注意力、腦袋一片空白
D. 易怒
E. 肌肉緊繃
F. 睡眠障礙(無法入睡或保持睡眠,或坐立不安、睡不滿意)
4. 焦慮、擔憂或其伴隨的身體症狀已經嚴重到影響個案的日常生活、人際關係、職業功能。
5. 症狀不是因為藥物或物質(如酒精等)或身體疾病(如甲狀腺功能亢進)所造成的。
6. 症狀不能單用其他精神疾病就可以解釋。
焦慮注意事項
仁武深忻要提醒的是我們不要任意貼上標籤,把情緒上正常的焦慮反應視為焦慮症狀,同樣的,也不要輕忽臨床上「廣泛性焦慮症」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。
資料顯示(註),臨床上被診斷此疾患的個案中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。發病年齡通常難以釐清,多數個案在20-30歲左右開始尋求醫療協助,老年期是另一個發作高峰期。
若你的焦慮情緒已持續一段時間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正常運作,你不斷輾轉在各科門診,做了許多檢查,卻始終得不到正確診治,你可以和身心科醫師聊一聊,避免飽受焦慮之苦。
註:蘇慶豐、林健良。廣泛性焦慮症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。32卷4期 (2017) ,96 – 101
面臨焦慮問題推薦高雄身心科診所
如果你正面臨焦慮的問題,遲遲尚未解決,推薦你高雄身心科診所仁武深忻,在專業的精神科醫師、心理師的協助下,讓你能改善焦慮狀況,回歸正常生活,歡迎諮詢。